close

X6X5tZprVjCxHAxZa8BY8w  

  孺慕之情是中華文化中,最浪漫的情感,龍應台整本《目送》都被這樣濃濃的親愛之情包圍、貫穿著。我很喜歡《目送》,也聽過不少人推薦過它,龍應台在書裡也發揮她細膩浪漫的情感和觀察力,整本散文集從頭至尾,常讓我有泫然欲泣的感動。

  龍應台自己這麼形容這本書說:「整本書,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,對生命的目送。」她不僅僅談父母子女間的生離死別,也談民國38政府撤退來台後,那些從此與對岸生死相隔難再相見的親人們,對整個中國大陸的另種孺慕之情。我很喜歡她在文字裡的時代感,喜歡她看似理性,實則夾藏著濃厚的文人浪漫,不禁懷疑這樣的女人當年怎麼坐得住國會殿堂裡遭人質疑、咆哮?

  龍應台說,整個華人世界對書裡的一篇「(不)相信」流傳最廣,說她曾經相信「愛國」,卻發現「國」的意義有問題;曾經相信「歷史」,後來發現歷史有一半是編造的;曾經相信愛情,後來知道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能持久很多的相信與不相信,龍應台說:「『相信』與『不相信』已經不是切膚的問題,反倒是個人生命中最私密、最深理、最不可言喻的『傷逝』和『捨』,才是刻骨銘心的痛?在中國大陸集體的心靈旅程裡,一路走來,人們現在面對的最大關卡,是『相信』與『不相信』之間的困惑、猶豫,和艱難的重新尋找?」龍應台的文字,把我心中的疑惑都給補完了。

  那日,聽見劉家昌演唱「中華民國頌」,情緒在心中湧動著,想到小時候望著國旗飄揚,對整個中華民族升起的國族之情,現在因為政治意識炒作,誰還敢唱這首歌?國家與民族界線模糊了,與父母緣分淡薄,兄弟姊妹間既熟悉又疏離,我們這一輩青年,究竟站在什麼樣的立足點放眼世界呀?我也很迷惘。

  撇開這樣的情感,看龍應台拿兩個兒子沒辦法的模樣也實在好笑,她與父母的情感,細膩而婉轉,卻能直抵內心深處,勾引出你情感最底層的溫柔。在親情議題上她不炒作悲情、不賣弄眼淚,整本散文的文字特色正如她自己的堅持說:「文字,應該像蒲公英的根一樣實在,不矯飾,不虛偽。」我非常喜歡《目送》,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。

 

 

(2009/12/18)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龍應台 目送
    全站熱搜

    瑞塔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